3月22日出版的《科技日报》头版推出“智慧春耕”系列报道,开篇之作就聚焦山东农业大学“怀揣绝技的专家们”,称赞他们心怀“中国饭碗盛满中国粮”的初心使命,直面“苗情最为复杂的一年”,带着科技走到田间地头,助力打通夺取丰收的“最后一公里”。
文章说:
作为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副组长,山东农业大学教授王振林深知这种情况对小麦产出意味着什么。
春节过后,他几乎没有在学校出现过,而是辗转多地,从德州到菏泽,到济南到枣庄,再到泰安……山东16地市,只要他能跑的,几乎都跑遍了。
正因为情况复杂,种粮大户们并无十足经验应对,这时候需要专家站出来,让科技冲在最前线。
赶在雨水节气之前,王振林又站到了小麦田间。种粮大户里三层、外三层地围拢过来,如饥似渴地听,王振林则通过现场和视频的方式向当地种粮大户和全省各地农机推广站教授知识、传递信心:“从返青到拔节是决定小麦亩穗数的关键时期(从现在算起,大约有45—55天的时间),是小麦田间管理的关键时期。如果此期间技术措施管理到位,抓早、抓促、抓好,就能实现弱苗转壮,能很好弥补前期弱苗损失。”
实际上,秋汛不仅影响了山东,对河北、河南等省份的粮食生产也产生了影响。因此,农业农村部于年初启动了冬小麦“科技壮苗”专项行动,强调“发挥农业科教系统协同优势,统筹产业技术、农技农机推广和农民培训‘三大体系’,形成工作合力”,提出“加强小麦从苗期到收获期各环节前后衔接,及时提供全程技术解决方案”,试图发挥科技支撑作用,最大限度降低灾害影响,确保夏粮丰收。
怀揣绝技的专家们走到一线去,将科技播撒到田间地头。
前几天,山东农业大学的教授们又组团来到全国产粮大县肥城市,没有过多客套,分头直插田间,双脚踏进黄土地里。他们在当地设立了8个培训点,围绕春季小麦田间管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田间管理、设施蔬菜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等进行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
在山东15.5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这一场景处处上演。
“专家教授到田间地头,老百姓科技种田、夺取丰收的‘最后一公里’打通了。”泰安市刘台村党支部书记刘学军的这一感叹道出了种粮人的心声。
春耕正当时。尽管面临不少挑战,但王振林仍然保持着信心。
他提出,在“对苗情把握准,对问题定位准,做到技术措施因地因苗实施准”的前提下,抓好4项技术——抓实镇压划锄,用好春季肥水,防控病虫草害,预防“倒春寒”。
“4项技术到位,就能实现‘弱转壮,保穗足,争穗大,夺丰产’的管理目标。”王振林说。
山东农大人的责任与担当让同为央媒的CCTV-2也竖起了大拇指,在3月21日的《经济半小时》栏目中,王振林教授介绍了小麦“壮苗”的“三个一、一个防”技术要领,对今年小麦丰产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