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促进英语专业教学改革
——英语专业知识课程教学与思辨能力培养论坛
原文网址及发言人PPT下载链接:
http://www.heep.cn/news/detail.php?NewsID=1455&Preview=1
“英语专业知识课程教学与思辨能力培养论坛”由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主办,旨在深入探讨如何通过本科英语专业教学,特别是知识课程教学(包括讨论型、讲座型和写作型课程)促进思辨能力的培养。
在论坛开幕式上,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助理、英语学院院长孙有中教授指出,英语专业教学往往专注于语言技能的打磨,不重视学科训练和人文教育,因此大量的教学活动都是在机械模仿和思维层面展开。英语专业的模式往往把语言习得和知识探究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因而常常忽略了在本科教育过程中帮助学生通过语言获取知识,并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夯实语言功底,提高思辨能力。其结果是,英语专业学生比较普遍地患有“思辨缺席症”。因此很有必要探讨如何在英语专业知识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促进英语专业教学改革。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务处处长金利民教授主持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圆桌论坛,五位发言人就各类课程中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问题进行了研讨。
来自上海外国语大学的王恩铭教授指出 “美国文化”教学中可有效合理地选择美国文化中较具有典型意义的“假设”和“命题”,借助使用观点不同、甚至完全对立的文章这一方式,辅之以课堂上思想对话式的讲解,启发学生多维度思考,促进他们在批判性解读美国文化的基础上产生和建立自己的见解。
北京大学苏微星副教授同与会教师分析了如何通过文学课教学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她从苏格拉底、海德格尔等思想家对思与思辨的探讨出发,指出在文学课教学中应该给学生提供冥想、遐想的机会,同时应尽早把有思想内容的文学作品引入课堂教学中,将文学、思想和语言能力培养结合在一起。
北京外国语大学蓝纯教授与参会教师分享了她如何通过语言学课程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她指出语言学是一门有很强的理论性、抽象性、思辨性和实践性的学科,语言学的这些特征恰恰给改善学生思维方式上的不足提供了一剂良药。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朱刚教授则从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角度,以南京大学英语专业的研究性课程建设为例,探讨了如何通过研究性课程建设推动英语专业建设,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他指出英语专业教学应尽量做到三个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研究与课程相结合、成果与教材相结合,力争使专业研究落实到本科教学中,贯穿于本科教学全过程。
北京外国语大学孙有中教授则展示了他在大班讲座型“西方思想经典导读”课程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方法。他指出,在大班教学中,可通过对讲授内容、讲授方式、课堂提问、课外阅读、测试形式、现代技术等方面的精心设计和有效掌控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