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人才培养  本科生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

 

        

专业名称

农业资源与环境

专业代码

090201

设置时间

1948

开始招生时间

194810

学  制

4

学  位

农学学士

专业负责人

崔 秀 敏

一、建设规划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正在向着素质教育迅速发展。山东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的招生规模也在逐步扩大,专业建设是学院发展规模和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需要。对此,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在未来5年内特作以下规划: 
 
 1.
专业建设方向:由以往的土壤农业化学方向为主转向新型肥料研发、土壤生态环境与养分管理与效应三个方向。挖掘现有资源,补充引进专业人才,在原有基础上完善专业模块的建设和教学。 
  2.
业务培养目标:学生主要学习农业资源的管理及利用、农业环境保护、农业生态、资源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接受农业资源调查与规划、土壤肥力评价、植物营养与施肥技术、环境监测与评价、肥料生产与营销、生态效益分析、计算机应用技术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培养农业资源高效和可持续利用、对农业资源和环境进行信息化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成为能在农业、土地、环保、农资等部门或单位从事农业资源管理及利用、农业环境保护、生态建设、资源信息技术的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科学技术和管理人才。 
  
3.
措施保障 
  
专业建设是教学建设的重要方面,不仅体现办学规模、办学水平、教改力度,还直接影响教师编制和生存。因此,要有忧患意识和危机感,并引导广大专业教师,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积极投入教学和教学改革中。 
 
1)将教学任务和教学质量与职称晋升关联,实行教学质量一票否决制。 
 
2)坚持教学公开课制度,定期举行教学研究制度,探讨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实现“教”与“学”的协同提高。特别是研究CAIMOOC应用模式下课堂效果的提升问题。 
 
3)完善教学督导和教学评价制度,分管院长和专业负责人实施定期听课制度,及时将听课意见反馈给教师,倡导同行听课,认真督导落实完成学生教学质量评估,将学生评估结果作为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依据。 
 
4)积极探索专业发展和教学改革路子,特别是在专业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改革等方面,集思广益,学习先进经验。以社会需求和教育发展趋势为方向,及时调整教学改革和管理。 
 
5)重视教学研究,将教研课题立项和总结教学、管理经验,作为管理的重点加以倡导和扶持。 
 
6)将实践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作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教学实习和生产实习新模式,积极拓展校内外教学基地,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真正落实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的要求。 
 
7)积极创造条件,为教师和管理人员提供进修和学习的机会,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 
二、师资队伍 
  
本专业现有教师33人,50岁之上8人,40-5010人,30-4013人,30岁以下2人,平均年龄41.2岁。博士、硕士和本科学历教师分别为3111人。教授13人,副教授16人,讲师4人,高级职称教师比例为81.8%。实验教师3人,50岁以下教师具有博士学位的100%,教授、副教授全部为本科生上课,讲课门数平均为1.15门,年终考核3人为优秀,其余为合格。学院领导及督导组对课程组的教师评价分数在90

95之间,同行评价平均为94.2分,学生评价平均为80.13分。对4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逐一制定了培养计划,在站博士后4人,出国研修3人,中青年教师的学历结构再创新高,教学队伍建设初见成效,且以良好趋势向前发展。 
三、教学条件 
  
学科近3年增加设备投入,配置了代表学科先进水平的杜马斯定氮仪、光合测定系统、荧光仪、色谱仪、流动注射分析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气相色谱仪等600余万元的先进仪器;实验室、网室、实习基地等条件先进齐全,为学生的培养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保障。 
  
随着专业教学向南校区的迁移,本专业教学、实验及实践条件也得到了同步改善,水电配套齐全的多功能实验室为课程的实践教学提供了改革的空间。南校区资环学院实践示范园的初建为学生的科技实践提供了重要场所,700m2的农化网室能为学生提供盆栽、池栽的实验条件,山东农大肥业科技有限公司、金正大生态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山东泉林嘉有肥料有限公司、山东土秀才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滨州市华盈花木科技有限公司、山东宝源生物有限公司等14个校外实习基地都为学生进行专业实践、走向社会提供了优越的实践条件。同步申报学校的SRT计划基金项目,在这些场所实施均达到了预期效果,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考能力及实践动手能力。
四、教学管理 
  
学校和学院非常重视教学计划的执行及对教学过程中各环节的检查与评估,专业的教学计划执行成效良好。设置了教师竞课机制和考核评估办法。每学期的期中教学检查均召开多次学生和教师座谈会,对每位教师的教学效果有同行和督导组严格按规定方法评估。期末以统一的考核办法确定其教学业绩。督导组每学期对任课教师进行跟踪听课,同步指导,并及时反馈教学信息。确保了教学计划的顺畅运行。 
  
校院教学文件齐全,档案管理规范。学院对学校下发的各类教学管理文件以及学院内部的相关教学管理文件均有专人登记、分发和归档。对教学过程中的各类文件如教学日历、试卷、毕业论文等均统一装订和存档,并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管理手段,建有纸质和电子2种档案。 
五、教学建设与改革 
  
5年来,教学队伍以专业课程教研活动为基础,带动了相关课程的改革与建设,结合两次新的培养方案及课程教学大纲的修订,教学内容和体系有了重大改革,更新落后于农业生产实践的理论部分,增加了学科研究前沿的新型教学内容,合并调整课程12门。 
  
教材建设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保质条件之一,为全面引进和吸收先进的教学理念和课程内容,课程组尽量选用国家十二五和十三五教材,或者经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材指导委员会审订的新编教材和参考书。课程组所用的《土壤学》、《土壤肥料学》、《仪器分析》、《土壤污染与防治》都是新版的国家规划教材,《植物营养学》选用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材指导委员会审订的新编教材。 
  
为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我们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圆满解决了原内容与农业生产脱节,理论与实践两部分相对孤立脱节问题,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结合。我们加大综合性实验的比例,进行实验单独开设的改革,实验室向全体同学和教师开放,提高了实验室的利用率。使学生利用假期和节假日进行自己感兴趣的实验项目,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六、 教学水平与质量 
  
本专业教师现主持有国家和山东省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多项省及校级教学研究课题。学生每年有6-10项国家大学生创新课题,30多项学校SRT计划。本专业教师每年发表教研论文8-10篇。骨干教师张民老师为“国家百万工程一二层次人才、山东省优秀教师;杨越超教授为国家“万人计划”专家、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专家、山东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山东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解志红教授为中科院“百人计划”引进人才;诸葛玉平、杨越超为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岗位专家。 
  
5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科基金、科技部十三五重点研发项目、联合基金及省部级级课题70余项,科研经费达千万元。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张民等)、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杨越超)等在内的一大批奖项,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12部,在《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ACS Nano》、《PEDOSPHERE》、《土壤学报》、《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被SCIEI收录近百篇。新型(控释、缓释)肥料的研发是本学科优势和特色。 
七、办学特色 
  
本专业优势特别明显,在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国家战略服务方面具有较大影响,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国家特色专业”。
  
本专业培养具有坚实的化学、生物科学、环境科学基础,从事于农业资源的管理与利用、土壤肥料化学分析、环境监测、环境污染及防治等方面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复合应用型技术和管理人才。毕业生考研率高达50%,位居学院和学校前列。就业率一直保持95%上,就业部门有省市县党政管理部门、农业、环保、土管、肥料生产与营销部门等,特别是后者一直供不应求,成为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增长点。教师的科学研究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科研成果的转化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产生了良好的影响,促进了专业建设水平的同步提高。